秒懂高中高職五專差異


會考完,就要選填志願,到底是要選高中還是選高職,或是選五專?在選填前,要先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興趣,並參考自我性向與人格特質,再來就是還要了解高中、高職及五專的差異,這樣才能選出最合適自己的升學路。

秒懂高中高職五專差異
▲秒懂高中高職五專差異
1.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(簡稱:普通型高中、普高、高中)
  • 適合學術性向強,對學術研究興趣較濃的學生。
  • 課程偏重基本學科、理論、通識,主要科目和國中的科目相近,包括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基礎物理、基礎化學、基礎生物、基礎地球科學、歷史、地理、公民與社會。
  • 畢業後絕大部分繼續升大學,以具備專門知能或成為學術研究人才。
2.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(簡稱:技術型高中、技高、高職)
  • 適合操作性向強,喜歡動手做實作活動的學生。
  • 以學習專門技術、培養專業基礎人才為主要目標,課程偏重實作,主要科目為專業科目和實習。
  • 技高類科分成工業、商業、農業、家事、海事水產、藝術六大類,而依不同職業領域又可分成十五群科。
  • 就學期間可積極參加技能檢定,取得技術士及職業證照,以增加畢業後之就業機會或升學優勢。
  • 畢業可繼續攻讀科技大學、技術學院、二專或一般大學,成為專門技術人員或學術研究人才。
  • 部分技高設有夜間部,採夜間上課,學生可兼顧白天的工作,招生方式與日間部相同,惟修業時間較長需時四年。
  • 部分普通高中附設有家事、商業、工業及水產等職業類科,是想就讀普高的學生的另一種選擇。
  • 部分技高之職業類科另有特殊性質,包括:
    1. 實用技能學程:以培養學生職場就業技能為主,理論為輔,是專為具有技藝傾向、就業意願高和想學一技之長的學生設計。享有三年學雜費全免。學生只要修完一學年課程並取得學分,若不想繼續升讀下一學年,亦可領取研習證明書,進入職場。全國分區辦理,學生可任選一區報名,但以報名一區為限,採志願序分發,不採計國中教育會考成績。
    2. 產業特殊需求類科: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發展需求,培育產業特殊需求就業人力。享有三年學雜費全免。
    3. 建教合作班:透過學校與企業合作安排,一方面在學校修習一般科目及專業倫理課程,一方面到企業實習、訓練,是以準備就業為目標的一種職業教育方案。享有三年學雜費全免。
    4.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:結合學校及產業界,規劃契合式人才課程,期間到合作企業實習,畢業後成為合作企業正式員工。實習期間享有生活經貼等補助。
3.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(簡稱:綜合型高中、綜中、綜高)
  • 綜合型高中課程是融合普通高中課程及職業學校課程為一體,提供選課與輔導機制。
  • 學生進入綜高後,高一皆修習共同科目,並藉由生涯規劃、職業試探等課程探索個人的興趣和能力。高二開始,學生再依興趣和能力、升學或就業,以課程選修方式選修學術學程(類似普高的課程,又分為自然學程和社會學程,類似普高的自然組和社會組)或專門學程(類似技高職業類科,多實作、學技術,鼓勵考證照)。
4. 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(簡稱:單科型高中)
  • 學生若清楚了解自己的志趣明顯具備某一單科的發展潛力,或對某一教育實驗課程感興趣,可考慮選擇提供特定課程的單科或實驗高中,如:體育高中、藝術高中。
  • 也可以考慮就讀部分普通高中的實驗班(數理實驗班、語文實驗班)或藝術才能班(音樂班、舞蹈班、美術班、體育班)。
5. 五年制專科學校(五專)
  • 重視適性且多元的啟發教育,並與一系列的實務課程結合。
  • 五專為大專教育的一環,擁有大學規模的教育資源、自由的學風與多元的學習內容。
  • 五專主要教授應用科學與技術,修業五年,五年一貫的課程設計獨具特色,除一般理論課程之外,著重實習、實驗、實作演練及專題製作,鼓勵考取職場必備之專業證照,培養一技之長,使學生具備職場就業能力。
  • 學生畢業後取得副學士學位,可直接就業,報考二技,插班大學或四技。
  • 在符合各校訂定的相關工作經驗或或最低工作年資等規定前提之下,畢業三年後可直接報考研究所碩士班。
6. 軍校
  • 單獨招生。
  • 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(簡稱中正預校)以全人教育的理念為宗旨,以培養未來的領導人才為目標。為三軍官學校及政治作戰學院儲備優質骨幹學生來源。
  • 中正預校畢業生參加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達錄取標準者,升讀三軍軍官校及政治作戰學院。至各軍官學校就讀成績優良,可透過甄選至國外軍事學校就讀。
  • 軍官學校畢業後,歷練各階正(副)主官、幕僚職務,並可依國軍幹部終身學習規定,繼續攻讀軍種進修教育或碩士 、博士。
7. 進修部
  • 為高級中等學校附設。上課時間有日間、夜間或週末。
  • 教學內容以適應學生學習及社會需求為準。課程規劃及相關規定比照各類型學校辦理。

無論選擇高中、高職還是五專,大部分最終目的地仍在大學。且現在高中生和高職生的升學管道互通,只要多方蒐集資訊,並與老師、家長、輔導老師等諮詢,就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
資料來源:教育部108課綱資訊網、教育部學生生涯輔導網、大學多元入學升學網